人类认识气体危害的历史很早,流行了几千年的“鬼吹灯”传说,就是古老墓穴中缺氧或存在其它有毒气体的一个例证, 从十九世纪开始,工业化生产得到飞速发展,使得工业产品逐步丰富,在其发展丰富的同时,生产安全问题突出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有毒有害气体,给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避免相应危险存在和事故发生,人们不断的研制安全的生产用设备和检测用工具。
从气体监测和检测仪器的发展历史上看,矿工可能是最早认识到需要一种检测危险气体装置的工人。由于矿井生产的特点,密闭矿井中复杂多变的气体组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况,除了全世界矿工都担惊受怕的“无敌*”——瓦斯(主要是甲烷气体),他们还会遇到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可能对他们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气体组分。同时,由于这些气体的不断泄漏、沉积而占据了大量的空间,狭小密闭的有限空间中的氧气也会不足。此时,简单的防毒工具(比如浸水毛巾、海绵过滤器等)也已经失去了保护工人的功能。
1815年,发明了安全矿灯——Davy 灯
1926年,开始了研制、开发可燃气体直读指示器的工作。
1927年,发明了便携式可燃气体传感器。
1939年,发明了利用光衍射原理的用于检测汽油蒸气和甲烷的干涉式气体检测计
1960年,第一代电化学氧气传感器出现,被应用于便携氧气检测仪器之中
1968年,金属氧化物传感器出现
1969年,更多的有毒气体化学传感器出现
1981年,工业化地推出氧气和多种其他有毒气体的电化学传感器,从而促进了现场气体检测仪器的大规模普及。也诞生了众多的国际知名气体检测仪器生产厂家。
我国气体检测仪发展史
我国的气体检测仪发展起步较晚,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在我国的石化企业中,1958年以前成套引进的44套生产装置中都没有装备可燃气体检测仪。19 ** 年以后引进的装置中配备了12台可燃气体检仪,1972年以后引进的12套生产装置中配备了215台可燃气体检测仪。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仪器仪表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00年产销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行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2007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增长率高达28%;据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08年上半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实现175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增长率高达32%。